top of page

【專題紀實】媽媽說不能去的那棟大樓

圖/葉妮

文/葉妮


  十月的涼風吹過中壢車站第三月台,站在第一到第二車廂等候區,面朝軌道抬頭一看,十一層的老舊商業大樓聳立在車站外僅隔一條馬路之處,鮮豔搶眼的帆布之下露出已褪色的陳年油漆廣告,歲月的痕跡總是層層相疊,一座城市的風貌亦如此。



  有人傳說那棟大樓曾發大火,亦有人說八字輕的千萬別靠近,財神大樓宛如一座城市中的孤島,人們從它腳下匆匆走過卻從不久留。小時候被大人一再叮囑不可靠近,上了高中這裡成為許多桃園或中壢學生搭公車的必經之處,記憶中的店鋪一換再換,周遭同道的路人也增加許多異國面孔,這裡始終是「不能去」的那個地方。而相同處境的沒落大樓,全台各地的火車站周圍都可遇見,不需刻意提它的名字,廢棄、失火、不法、人口複雜……種種人們心照不宣的標籤,讓這些大樓成為市民眼中的毒瘤,一日不被拆除都嫌礙眼。一座棟建築物絕不可能從建成的那刻即是如此,過去的時光已不復返,但只要走近便還有機會窺見歲月的蛛絲馬跡,《桃跑計畫》此期的專題報導將與您一起揭開這棟年邁大樓的神秘面紗。



都市更新行不行?


  我們尚未來到財神大樓,便從網路上得知許多居民與民意代表,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對此地進行都市更新以整頓市容。從外觀上看起,大樓面朝中正路的那一面高層焦黑的玻璃窗著實駭人,提供居民這裡曾發生過火災的聯想。當我們的調查員實際到訪詢問在大樓內營業多年的遊戲店老闆,問起火災一事老闆對坊間的傳言嗤之以鼻,回答道雖有火警,卻只是因為樓上的財神戲院因營運不善廢棄多年,在它尚未被封起來以前曾有流民在冬日為了避寒生火取暖,不慎引起小型火災,不曾造成任何傷亡。而外觀之所以漆黑,純粹是因為年久失修,這附近又是商業鬧區與多個客運轉運點,車流量大排出的廢氣也多,再加上小吃店家的油煙,日久積塵才看起來汙穢不堪。



  至於都市更新難以執行是否因為大樓產權複雜?同一位遊戲店老闆指著店家附近不到十坪的娃娃機店說道,「這裡一直是火車站前最精華的商業地段,就那一小間的店面妳猜一年可以帶來多少收益?起碼也有百萬起跳。什麼叫都更困難?所有的地方都一樣,只要所有權人認為政府的補償與物件實際價值不相等,當然就難以談成。」說完老闆又補充:「至於傳說這裡是什麼危樓也都是謠言,我們這棟大樓從來都有通過消防安全檢查的。」經過調查員至桃園市政府消防局網站查證,財神大樓確實不在消防安全檢查重大不合格場所的名單內。




異國餐廳,芝麻開門


  財神大樓一直以來以娛樂餐飲與旅館產業為主,曾經的財神戲院與頂樓的旋轉餐廳更是父母輩年輕時的約會場所。現今的財神大樓一樓周邊以小吃攤販佔大多數,其次為服飾用品店、鐘錶行與東南亞餐廳,二樓以上為一間大型電子遊樂場,跳過財神戲院舊址六樓以上的較高樓層皆是經營旅館業。本調查團隊原先希望對大樓一樓的泰式餐廳進行採訪,但一步入餐廳,迎面而來的是裡面外籍移工忽然轉過頭的詫異眼神,接著一位略通中文的服務生走了過來,告訴我們這裡只接待泰國移工,我們謹慎的近一步詢問原因,服務生答道因為擔憂不同族群可能會發生口角所以不接待泰國以外的族群。團隊離開後接著又往地下一樓詢問另一間餐廳,同樣也是泰國限定謝絕其他族群,我們一直詢問到了三樓的一間菲律賓音樂餐廳,店家才願意讓我們進去消費但無法接受訪問。

  進入餐廳之前,我們配合安檢先將身上的水壺放在入口外的置物箱,進入餐廳後看到與台式便當店十分相像的點餐吧檯,靠著英文與比手畫腳順利點完餐後,我們循著樂團歌聲入座舞台前方的位置。可能由於我們入場較早的緣故,餐廳內除了一組客人坐在離舞台區較遠位置並無他人,在點餐期間我們的確因周遭的陌生面孔與不同語言感到緊張,或許當外籍移工走進以華人顧客為主的餐廳時也曾如我們這般緊繃。

  我們今日的餐點菜色以肉食為主,除了一眼就能辨認出的烤雞肉串,其餘三樣一樣是各種蔬菜的炒菜,另外兩樣其中一樣外表看不出是什麼食物,但入口後發現是由美乃滋烹調的豬肉絲,酸甜可口,另一樣的口味十分接近客家菜的梅乾炒五花肉。幾道菜的口味偏鹹,但配上清爽的鳳梨果汁,味覺體驗十分新奇有趣。



  享用餐點之餘,樂團高亢且抒情的歌聲在耳邊繚繞,有些曲目無法辨認語言,有些則一聽就知道是由西方英語歌曲改編。室內藍紫色的燈光打在在舞台上,忽明忽暗的氣氛使正中午也如夜晚一般,歌曲結束時主唱面對我們兩位「外籍」觀眾的熱烈掌聲,笑著點頭致謝隨即開始下一首歌曲演唱。當我們準備離開餐廳時,收好餐具將托盤遞給服務生,儘管我們全程禮貌微笑並連聲道謝,仍然感受得到雙方之間的尷尬,但門口的服務生還是親切地替我們在門口留下合影。





媽媽說很危險的那些廢墟


  在音樂餐廳用過午餐,調查團隊遵照從朋友那打聽的路線,搭乘電梯到達某層樓的旅館,詢問櫃檯服務人員如何才能到達頂樓的圓環,遵循服務人員的指引我們到大樓外側的樓梯。走出旅館的廊道,外頭晴空萬里的陽光照耀秋日的中壢,我們小心步上台階往上爬了幾層,沒有遇到傳說中的頂樓收費管理員,約莫是午餐時間不在家吧。



  曾經是旋轉餐廳的頂樓平台看起來已荒廢許久,前兩天下過秋雨積水未乾,黯沉的水泥色間倒映著無瑕的藍天,風一吹彿泛起波紋。平台的邊緣擺著用保麗龍箱種植的蔬菜,嫩綠的菜葉看起來欣欣向榮。財神大樓相較起四周的建築物樓層較高,寬廣的視野足以將中壢火車站前的中平商圈一覽無疑。



  過去這裡曾是中壢日常的一部份,這份日常隨著戲院與餐廳的關閉逐漸變化,今日的財神大樓因為破舊的外觀與市民的生活產生距離,謠言在暗處同灰塵一起滋生。一座城市空間在人們的道聽塗說下被汙名化,中壢還有一處充滿在地記憶的空間第一市場,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大時鐘市場,也曾遭逢此般境遇遭到拆除,在那裏營生了一輩子的老店家紛紛出走,人們關於大時鐘的記憶也隨著空間的一點點的消失。

  財神大樓因為是私人財產,與公有市場存在本質上差異,但其內從東南亞餐廳到每一間非五星級的旅店,都是這座都市的一部份,從過去錢淹腳目的輝煌時期到現在兼容多元文化,他們的存在應證中壢發展的脈絡,與我們現在的生活密不可分。

  離開財神大樓,像是終於認識了身邊最熟悉卻陌生的朋友,想起高中時每次搭車到中壢市區上補習班的日子,路過大樓下飄著香味的攤販,身旁的東南亞外語不絕於耳,我們便安心下來,因為這裡是中壢人的家,有我們最習慣的地方日常。

3,30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